日本爱知县新城市发生4 6级地震
从生命哲学的观点看,任何个体都有各自的特性,有不同地位和作用,但都有生命的全部价值,他所从事的各项活动,都承担着生命的全部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生命整体中的重要部分。
由此亦可说明,朱子不只是从生物学的层面上关注生命问题,更重要的是从道德生成的普遍意义上关注生命问题。[10]《朱子语类》,第66页。
[9] 珠与水的比喻是人们喜欢引用的例子,容易得出朱子是二元论的结论,但这只是一个比喻(这个问题不在这里讨论)。现代科学试验表明,植物是有感知能力的,这就证明了朱子的说法是有根据的。[17]《朱子语类》,第59页。然而二气五行,交感万变,故人物之生,有精粗之不同。[16]《朱子语类》,第59页。
朱子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现代科学文化研究已经证明,动物有思维、情感和语言,而且有社会、有文化、有利他行为。一是从理上说,性只是理[6]。
现代人已进入电的时代,不是用木柴取火,而是以煤炭、石油为能源,但道理是相通的。气质之性,便只是天地之性[7],就是指此而言的。万物之性有与人性相通之处,而人性又有与物性相通之处,人与万物绝不是处在相互对立的两极,人不能高居于万物之上,自以为有役使万物的权利。朱子说: 凡人之能言语动作,思虑营为,皆气也,而理存焉。
他认为植物也是生命,来自自然界的生理,但是,与动物又有区别。但这种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能因其特殊性而否定其普遍性。
这也是人与万物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8]《朱子语类》,第72页。朱子的思想对现代人是否有所启发呢?这又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20] 枯槁是已死之木,已无生命,因此没有生意。
天命之性如同日月之光,普施万物,无所不在,并无偏全。值得指出的是,朱子一方面认为,人贵于万物。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所隐含的先后之说,只是以理为本,以本为先。就这个道理而言,人与万物并无贵贱优劣之分,人不能以高贵者自居。
若戕贼之,便枯悴不复悦怿,亦似有知者。人所以与物异者,所争者此耳。
[10] 照朱子说,仁是全德,义礼智是仁在不同方面的应用,但是也可以分说。枯槁可代表一般无生命之物,包括瓦砾砖石之类。
但是实际上,这正是朱子超越今人的地方,他突破了道德的人的社会性,将其扩展到自然界,说明动物也有道德,这就不只是如同现代生态学所说,人对自然界有伦理关系,有道德义务,而且肯定,自然界的动物自身就有道德行为,人对自然界的伦理关系是有内在根据的,不只是从人的利益出发的。至大而天地,生出许多万物,运转流通,四时昼夜,恰似有个物事积踏恁地去。了解朱子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对于理解其生态思想极其重要。先生曰:子融认知觉为性,故以此为气质之性。这就从原则上肯定了人与动物有同然者,故不得而异[12],即不仅在一般生命的层面上具有同一性,而且在道德的层面上具有同一性。虎是刚劲之物,便死得也公正。
总之,仁义礼智之性,人与物皆有之,只是偏全之异。且如一草一木,向阳处便生,向阴处便憔悴,他有个好恶在里。
那么,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之间,有没有贵贱优劣之分呢?对此,朱子采取了具体分析的态度,而不是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一概断定人比万物高贵、优越。天地生物似有个物事在其中发生作用,就是讲生物之心即生意。
自精粗而言,则人得其气之正且通者,物得其气之偏且塞者。阳气主生,阴气主杀,向阳便是生意的体现。
是以或贵或贱而有所不能齐。禀气之浊者,则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比如砖阶竹椅,可以行坐,朽木可以做燃料。这也就是说,从生命的根源处说,万物只有一理,万物是同根同原的,不能将万物生命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根本性的,我们更应当认识到万物的共同性。
然烧什么木,则是什么气,亦各不同,这是理元如此。而有是气则必有是理,则说明离气便无理,因此才有具体的人性与物性。
虽然不同,但道理是相通的,这是理解人与万物之间的异同关系的基本出发点。[20]《朱子语类》,第61页。
学者的任务,就是从特殊性中找出普遍性,从万物中找出普遍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自一气而言之,则人物皆受是气而生。
不同的物,各自有理,此理字也是从生理上说的,不是从纯粹物理学的意义上说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物理性质之类。人与万物之间虽有重要区别,但这是具体实现中的区别,不是根本上的区别,人与万物有生命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对于人的生存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少一物,自然界的生命机体就会受到伤害,人的生命也会受到伤害。他又说: 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故为知觉,为运动者,此气也。
那么,人与万物究竟有何关系?人性与物性有何异同?人与万物在自然界居于何种地位?这是朱子生的哲学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8] 这个道理,就是生命整体观的道理,也是生态学的道理。
[1] 所谓一原,是说万物有共同的生命来源,这就是生理。在自然界,生理只有一个,人与万物之性皆由此而来,虽然禀气不同而有不同形质,但都禀受了生理,只是实现的程度不同而已。
如何看待其区别呢? 天地之物,至微至细者,亦皆有心,只是有无知觉处尔。但是,正因为具体的人性与物性即气质之性是普遍的生理在人与物中的实现,因此,在动物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有些明处,便自不昧,因而值得尊重。